规划设计

  • 城轨引领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探索——以南京大校场机场跑道片区为例

    董晓春;杨陶源;陈明钿;

    以南京大校场机场跑道片区为例,深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创新模式。首先,剖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的耦合关系,指出其在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土地利用率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在简要分析大校场机场搬迁后的城市重构背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机场跑道片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领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及实施情况,即根据该片区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3座换乘车站的布局,提出“一条公共骨架+两个综合开发节点”的地下空间开发策略,以实现交通、商业、市政设施的一体化整合。最后,总结相关创新举措,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建设、结构荷载预留形式创新、综合设备管廊整合、建筑空间合建及市政道路同步施工。希望能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7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江苏省城际铁路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吴宁;卞兆洋;焦婕;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际铁路作为服务城市间旅客快速出行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适应江苏省扬子江城市群内高强度、多样化、高频次、强时效的出行需求,实现江苏省城际铁路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文章在剖析江苏省城际铁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财务健康、运输服务高品质、生态资源可持续3方面厘清城际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从政府和城际铁路企业2方面出发提出江苏省城际铁路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其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7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站城融合面临的挑战及系统化应对策略研究——以深圳地铁8号线小梅沙站项目为例

    穆斌;周圣富;

    站城融合是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整合交通节点与城市功能空间,构建生态友好、高效集约的城市综合体。文章以深圳地铁8号线小梅沙站为例,系统探讨站城融合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相关应对策略及改进思路。在阐述多主体协同困难、建设时序失配及技术管理界面模糊是站城融合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应对策略,包括分阶段整合管线接驳、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优化协同管理机制,并提出今后站城融合改进思路,即推进设计范式转型及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强调突破传统“站城分离”思维,实施集约化与弹性化协同设计,构建“规划-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管控体系,以期为类似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7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智慧城轨

  •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调度体系构建研究

    王晓凯;王洪超;钱江;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具有运营组织多元化、客流分布不均衡、场景复杂多样、多专业高度协同等特征。随着线网规模的扩张与客流量的激增,传统调度指挥系统因缺乏主动感知与智能协同能力,难以满足突发事件快速响应与精准决策的需求。文章以非全自动线路为研究对象,针对设备监控不足、通信协同薄弱、数据整合滞后等核心问题,提出一种智慧调度指挥体系架构及功能设计方案。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统一监视平台、流程驱动的电子预案模型、跨系统故障分析与智能决策模块,以及信息高效共享的通信系统,实现设备全面监控、态势动态感知、应急联动响应与智能辅助决策,从而提升调度效率,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调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7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 青岛智慧城轨发展探索与思考

    吕平;邢春阳;张鹏;王义华;蓝天;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客运量的显著增加,建设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并制定智慧城轨总体规划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在交通强国和智慧城轨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智慧城轨发展的必要性,并以青岛智慧城轨建设为例,详细阐述其总体目标和体系架构。聚焦智慧建造、智慧运行和智慧运维三大核心业务领域,从基础设施、工程一体化平台、运营调度指挥、智慧乘客服务、智慧列车运行、智慧车站管控、智慧场段管控、各专业智慧运维以及线网级运营数字化管控中心等方面,深入剖析青岛智慧城轨的应用方案。智慧城轨的建设可有效降低成本,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一套标准体系,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和同行参考。

    2025年07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工程实践

  • 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停机复推下穿既有火车站影响分析

    胡晓龙;李超;

    为研究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停机复推下穿既有火车站影响,以深圳市春风市政隧道工程穿越施工为例,通过现场施工控制措施及实测数据验证的方法综合分析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停机复推下穿既有火车站沉降、应力应变和振动的变化。结果表明:盾构下穿前,主要受泥水舱压力高于水土压力影响,体现为沉降数据显示地层呈微隆起状态,框架柱受压产生压应变,保压状态下振动加速度较为平稳;盾构通过时,地层受同步注浆压力影响,若注浆量较大,体现为上抬变形,框架柱受压产生压应变,振动加速度明显爬升至最大;盾构通过后,围岩蠕变而产生的塑性变形,体现为沉降变形,框架柱受拉产生拉应变,振动加速度回落并趋于平稳。

    2025年07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 青岛地铁6号线装配式轨道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张宏亮;翟贝贝;康锴;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现浇式轨道施工技术逐渐暴露出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显著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绿色建造、低碳节能等先进理念不断深化,推动装配式轨道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文章基于青岛地铁6号线工程中落地应用的装配式轨道技术,通过介绍一般及中等减振、高等减振和特殊减振地段的装配式道床结构,以及场段库内线装配式立柱结构在新建线路的实施和应用效果,以期为其他类似线路的轨道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对推动轨道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 填仓及注浆加固地层条件下泥水盾构脱困技术研究

    徐征杰;

    盾构机被困是复合地层施工中的典型技术难题,尤其在裂隙发育、透水性强的上软下硬地层中频发。结合某地铁区间上软下硬地层实际工况,从过程推进参数分析刀盘卡滞与推进系统受阻的原因,进行被困原因分析和脱困方法比选。针对刀盘脱困提出分阶段实施的脱困技术,即通过极限扭矩、偏心推力和主动铰接伸缩等方法实现刀盘脱困。之后,通过辅助千斤顶和减阻措施解决推进系统被困问题,总结刀盘和推进系统脱困过程主要参数,形成系统化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最终成功实现盾构机复推。相关研究可为复杂地层中泥水盾构机脱困技术提供可靠的工程经验和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轨道交通暗挖隧道断层破碎带区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张文龙;万佳佳;马金龙;张文龙;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中,隧道暗挖施工面临地质不确定性高、支护参数优化缺乏定量依据等挑战,合理选择开挖工法与支护参数对确保围岩稳定性和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文章以青龙山城际地铁隧道断层破碎带区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与超前地质预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支护参数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锚杆环向间距和纵向排距对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锚杆长度,其中环向间距0.8 m、纵向排距1 m、长度3 m为最优组合;顶板垂直位移对支护参数变化更敏感,但其应力集中程度低于左右边墙。研究提出的支护优化方案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动态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围岩控制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7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技术装备

  • 基于Haar小波的城轨电压辨识与储能控制方法研究

    李春成;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配电网电压波动及储能系统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5阶Haar小波变换的母线电压特征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Haar小波分解提取母线电压低频分量,构建储能系统启动与停止阈值判断机制,有效抑制电压波动引发的储能系统频繁启停现象。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控制策略,所提方案可降低系统22%以上损耗,并提高储能系统的利用效率。该研究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量的利用效率、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其通过降低牵引能耗,对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地铁线路对交流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干扰影响分析

    王小宾;

    针对地铁杂散电流泄漏容易对外界工业设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结合中性点接地类型的变压器受杂散电流影响形成直流偏磁和变压器异常噪声振动的案例,分析因地铁杂散电流串扰引发的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的形成原因、传播途径及干扰分量特性等方面内容,供行业内类似案例参考。根据实测经验,地铁线路杂散电流的集中来源主要是线路的电气设备和轨道绝缘方面,对此进行有效调整可以极大约束线路对外的杂散电流泄漏程度、减轻外界设备受到的危害影响。文章围绕具体项目阐述案例分析过程,以及实际采用的一些整改思路,为行业内分析杂散电流对工业设备设施的影响分析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

    2025年07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 基于四网融合的信号自适应站台门控制系统研究

    王浩东;刘磊;周超;王振欣;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四网融合成为提升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效率的重要方向。然而,现行CTCS和CBTC信号系统在接口标准、控制逻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致使不同制式的列控系统难以兼容。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四网融合的信号自适应站台门控制系统,通过研发新继电器模组和PLC控制单元,解决不同信号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使站台门能够根据列车信号系统的制式自适应调整开闭逻辑,实现车门与站台门的精准联动控制。同时详细分析CTCS与CBTC信号系统的接口差异,并基于此设计出一套能够兼容2种信号制式的控制系统,该系统无需改变站台门机械结构,仅通过调整信号接口和控制逻辑,即可适配不同轨道交通线路的信号环境。经实验测试验证,该系统在功能、性能及稳定性方面均满足工程应用需求,在CTCS和CBTC模式下,百万次开关门测试故障率低至0.000 3%,展现出极高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

    2025年07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地铁正线与停车场钢轨绝缘节处轮轨打火原因探讨

    叶利宾;

    地铁运营期间,出入段线绝缘节处频繁出现的轮轨打火问题严重威胁钢轨机械性能、轮对寿命及运营安全。文章通过现场测试与理论分析,揭示轮轨打火的关键成因:车轮离开绝缘节瞬间,由正线杂散电流通过“正线轨-场段轨-单向导通装置”回路形成的环流发生突变,引发拉弧现象。研究首次通过实测数据验证轨电位限制装置动作与环流突变的关联性,量化发现场段接地可使环流激增150倍,显著放大打火风险。系统对比现有解决方案(如红外消弧、钢轨分段等)的局限性,提出以强化钢轨绝缘性能、优化短接技术及抑制轨电位动作为核心的综合改进措施。研究成果为地铁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及轮轨打火防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与工程指导。

    2025年07期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列车压力表接口锈蚀机制与优化研究

    熊凌鹄;黄健;

    列车风缸压缩空气压力关乎行驶安全,而压力表接口长期锈蚀可能会扩散至内部敏感元件,导致测量误差超限甚至功能失效。针对非气制动系统本身缺陷的正常使用场景,对压力表接口区域的腐蚀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基于现场工况,对风管压力表接口区域进行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首次利用颗粒追踪模型模拟气溶胶颗粒的附着与聚集,同时通过电偶腐蚀模型分析铜接头表面的腐蚀溶解与腐蚀产物的堆积机制。仿真结果表明:接口空隙处每1 m~3空气体积变化会伴随0.483 m L的液态水聚集,在180天的腐蚀周期内,铜接头表面将产生0.03 mm的腐蚀深度,同时堆积约0.35 mm厚的腐蚀产物。进一步验证显示,在接口处加装疏水橡胶圈后,可明显改善相对湿度15%~35%环境下的铜接头腐蚀状况,最大可降低腐蚀速率97.14%,有效抑制腐蚀扩散。

    2025年07期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 城轨电客车牵引电机轴温预警逻辑优化研究

    黄单栋;倪若钦;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电客车主要借助牵引电机驱动车辆运行。轴承保持架断裂、异物堵塞滤网等是较为常见故障形式,而此类故障往往会在牵引电机轴温上有所体现。为达成对牵引电机异常状态或故障的监测与预警,轴温监测不可或缺。然而,车辆原有的软件逻辑仅聚焦于轴温绝对值监测,在实际运行情境中,对故障的预警效能存在一定局限性。鉴于此,文章深入剖析实际故障数据,并紧密结合线路运行环境,对现有温度监控预警逻辑展开进一步优化。综合权衡轴温绝对值与轴温温差值,历经多次试验与调试,明确当驱动端轴温绝对值高于95℃,或某轴位牵引电机驱动端轴温超出同车厢4个轴位牵引电机驱动端平均轴温20℃时,触发预警机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可有效降低误报概率,针对滤网堵塞等故障具备良好预警效果。在线路“站站停”工况下,能够确保车辆安全运行至线路终点,为城轨电客车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07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运营管理

  •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陈宁;张洪树;李正中;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是运营组织的综合性计划,随着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整体运营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存在维度单一、指标之间关联性较弱以及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一套评价体系,涵盖服务性、快捷性、通达性等7个维度,明确各指标计算方法、取值范围及权重分配。为实现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及总质量评分的准确计算,采用熵值法、极差变换法和线性加权法。以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可精准定位运行图的薄弱环节,如部分线路旅行速度偏低、运力均衡性不足等问题。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评价与优化提供可量化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工具,助力提升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

    2025年07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城市轨道交通召援服务需求研究

    曹琼;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大规模网络化运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基础上,优化服务环境,关注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率。为满足乘客需求,运营单位应不断扩大自助服务范围,在关键节点提供召援服务,提高乘客出行满意度。鉴于此,文章基于国内外召援服务现状,挖掘乘客对召援服务的新需求。依托北京市轨道交通部分大客流车站开展调研,了解不同召援方式的有效性,以挖掘不同车站、不同乘客群体亟需的召援服务方式。针对发现的服务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旨在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提供召援服务参考,助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乘客出行满意度。

    2025年07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冻雨极端天气下武汉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

    肖逸影;王东;吴宁宁;宋同阳;代希腾;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公共交通系统的韧性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冻雨天气对轨道交通影响显著。为全面、系统地把握冻雨极端天气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时空特征,选取武汉市轨道交通的12条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数据,借助EMME交通建模软件等工具,从时间和空间分布2个维度挖掘,并从全网、线路、站点3个层次依次剖析,研究得到客流时间分布特征指标(轨道线网全日客运量、全网分线路分时客运量变化等)和客流空间分布特征指标(断面客流形态、平均运距、客流来源分析等),结合数据提出极端和日常情形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措施建议,可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提供借鉴。

    2025年07期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论坛园地

  •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平顺度评价标准研究

    杨旭飞;张铭;张天龙;刘红良;闫亚楠;

    为有效利用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检测数据量化评价接触轨平顺度,文章在梳理既有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运行状态检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制定接触轨平顺度评价标准(CSS)。首先,依据相关规范,给出影响接触轨平顺度的5种参数分量(CSS参数分量),即定位点水平偏移值、定位点轨距偏移值、相邻定位点高差值、接触轨接缝错牙值、两相邻支座间距值,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对接触轨平顺度的影响程度(即权重);然后,提出CSS计算方法并给出其正常取值范围;最后,以北京地铁4号线某直线区段长度约为100 m的接触轨为实测取样对象,结合其各种CSS参数分量的测量数据,利用所提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平顺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实际运营检修结果进行对比,二者结果一致,证明该方法有效。

    2025年07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流程优化与效能提升实践策略探索

    孔宏;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规划与建设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基本建设流程包括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实施、工程验收、试运行、试运营基本条件专家评审、试运营和正式运营等环节。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涉及的问题面广、环节多,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常常面临手续办理繁琐、周期较长、推进缓慢等挑战。文章通过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与建设流程,分析在新形势、新政策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手续办理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避免因程序问题造成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延误和资源浪费。

    2025年07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动态消息

  • 28家地铁公司2024年营收及利润统计分析

    <正>28个城市的地铁公司已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从年报中摘取公司营收及利润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12024年地铁公司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收入方面,2024年广州地铁实现营业收入230.62亿元,位居地铁公司营收榜榜首,深圳地铁实现营业收入211.89亿元,排营收榜第二位;此外,营收超100亿元的地铁公司还有5家,分别为宁波地铁、北京地铁、苏州地铁、成都地铁、济南地铁,营收分别为172.34亿元、141.97亿元、127.75亿元、117.38亿元、104.01亿元。相较2023年,广州地铁营业收入增加89.38亿元,跃居榜首。深圳地铁虽位居第二,但与2023年相比,营业收入下降39.57亿元。宁波地铁较2023年营业收入增加67.25亿元,位居第三。

    2025年07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下载本期数据